時間


星期一早上一起床,匆匆出門,經過外頭的車水馬龍,好不容易到了公司,開始被電子信箱攻擊,一整天忙碌的不可開交。下了班,又是在車陣與人群之中度過,吃了晚餐,就只想好好放鬆一下,在家看個電視,忽然間,已經是凌晨時分。明天才星期二,就早點上床睡覺吧。

到了星期二,好像重複一樣。然後星期三、星期四、星期五。

每週開始,就想要在週末的時候做點什麼,到了週六或週日,就又在睡眠與雜亂的生活中度過。一週過一週,一年就又會這樣過去。而一年的開始也會希望今年可以達到什麼目標,然後一週又一週,一天又一天,以為時間重複著,但其實正慢慢地消耗我的生命。

為了不讓這種老大徒傷悲的心情出現,我開始研究了一下自己的每日行程。星期一到星期五工作日,週六與週日則是自己能更運用的時間,而工作日的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,都花費在工作之上,晚上則可以隨身運用。算一算除了六日,每天能夠運用的時間只剩下晚上的時間,大約四到五個小時,扣掉交通吃飯時間,就剩下三個小時不到了。

「時間真的是很少啊!」

過了30歲之後的我,各種交際應酬已經減少許多,因為我只想要充分的利用時間,來完成某些創作,這樣才使我更快樂。而我自己也曾經提過,只要一個念頭在腦中3個月揮之不去,那就有實現的必要,而現在我腦中都充滿了各種創作思維,而每一種對我來說都是新的領域,要實現出來,勢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。

如此一來,好像只有下了班的時間才是自己的,才能夠隨心所欲,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。一週七天,只有下了班的時間才是自己的,在這樣的世界,好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。

「不能就這樣放棄!」太多事情想做,太少時間可以用,那該怎麼辦?

「別人是怎麼做到的!?」

然後,我開始研究許多名人一天的行程。原來,清晨的時間就是解答!

許多成功的人士都有早起的習慣,如日本作家村上村樹 、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。這些清晨的時間會讓你覺得好像多出來的一樣,而且不再匆匆忙忙的出門上班、不再急著刷牙洗臉換衣、不再到了公司才吃早餐!

但唯一的問題是如何做到清晨早起?

似乎大學之後,早起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。工作之後,早起變得更難。想要做到早起,就必須要先定義何謂早起,到底是幾點算早起?

這對每個人來說定義都不同,想要早起,就必須先知道自己的睡眠長度,睡多久才算睡得飽?6個小時?7個小時?8個小時?這也是因人而異。所以我開始測試自己的睡眠長度,如果11點就寢,那就將鬧鐘設在5點,然後測試自己是否可以順利起床。如果不行,就延後起床時間到6點,再不行,就延到6點半,以此類推。但如果延到剛好的出門時間,那一切又都沒有意義了。

經過幾天的反覆練習之後,我找到自己的最佳時間,也就是在晚上11點半到12點就寢,清晨6點半起床是剛好可以滿足身體的休息。那6點半起床可以做什麼?

可以做的事情可多了。

六點半起床之後,盥洗完之後,也還沒七點,距離我出門的時間整整有一個小時。這一個小時,打開電腦,寫寫文章最剛好,而且也不會用完這一個小時,大約專注力只有半小時,累積個500字的文章,3個月之後就會有五萬字的文章字數,累積多了也會很可觀。然後七點半,我可以悠哉的出門、可以到喜歡的早餐店、可以看看書。

在一天內完成是很簡單,但長遠來看,在30天內每天都要完成,難度就會增多不少。

0 意見 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