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工作


凌晨四點起床,對我來說,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遙想以前學生時期,補習回到家已經接近十點,而隔天還要面對許多大大小小的考試,在體力不支的情況之下,幻想著隔天可以四點起床,在上學前準備考試。但後果可想而知,起床之後,通常都已經接近早上七點,幻想瞬間破滅。

出社會工作之後,朝九晚七的工作時間,時間就像旅行一樣,每年才那麼幾天是屬於自己的。

每天唯一多出來的時間,只剩下清晨。

我一直牢記這句話,更想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實作,但沒有極大的毅力與衝勁,真的很難在凌晨六點前起床。多虧於以前的自己所養成的生活習慣,要全面顛覆自己是有那麼一點難度。

從去年12月開始,我實驗了大半年,斷斷續續可以在五點起床,但無法堅持每天做。只要看到時針指著5,心裡就會冒出一個想法:「距離八點出門,還有三個小時,那就多睡一點吧!」在沒有辦法去除心中的想法時,是無法做這件事情的。

我總是想著可以睡到七點再起床,是因為有一件事情擋在九點,就是上班遲到會扣錢。因為這樣,所以心理與生理都會不自覺地告訴自己一定要在七點起床,而原因也有可能是早上九點的飛機或跟朋友約九點見面。

如果我將某一件我必須要做的事情擋在七點,那是否就會在六點或更早起床呢?

這件事情必須要是外力,而非內力。也就是外界所控制的,而非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的一件事情。

而似乎我還在尋找….。

創作者的日常生活


學習別人的生活習慣,更能夠提升自己的能量。

一如往常地在誠品之中尋找寶藏,卻發現竟然有這麼一本書:「創作者的日常生活。」作者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整理這幾百年內名人與創作者的日常生活。當下翻閱到這本書,就直接拿到櫃檯結帳了。


雖然書裡面大部份的名人或創作者都不認識,但可以讓我成長的就是學習到這些名人日常生活的精華。讓我解惑的是,這些人都順應著人性,沒有被時間給約束,有工作就有放鬆。

至少有80%的人都遵循這幾點:
  • 凌晨四點或五點起床工作。
  • 工作之中完全專心,不被其他事情所影響。
  • 下午三點過後,做工作以外的事情,例如:喝酒、拜訪朋友、運動、陪伴家人。
  • 晚上十點就寢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當然也有從早到晚都埋在工作之中的例外。

對我來說,這些創作者大部分都是上個世紀的人,到了現在是否還能夠套用,我是持保留態度,但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實驗,實驗哪一種的日常生活最適合自己,也必須讓自己保有快樂的原則。

保持習慣


或許說人是習慣的動物,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久了,漸漸就會習慣;運動久了,漸漸就會習慣;某件事情做久了,漸漸就會習慣。現在每天中午時間一到,不管再忙的工作我都一定要停下來,打開文字編輯器,開始一字一句地敲打,哪管得了寫些什麼東西,但我已經習慣這樣的書寫時間。

如果說習慣圍繞在我們的生活之中,那就一定會更快樂、更健康、更有生產力及更有創造力。

在每天的生活之中,可以保持最簡單的生活習慣:
  • 充足的睡眠
  • 規律的運動
  • 飲食的管理
  • 定時的產出
別輕易小看這四點,在忙碌的現在生活,很有可能一項都做不到。我每天都告訴自己,一定要做到這四項,保持這基礎的生活習慣。

為何保持習慣可以獲得快樂?

就我自己的經驗,我每天都確保自己不喝甜的飲料,而這是一種飲食的管理。但在炎熱的夏天,要保持這樣的飲食習慣,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在,只要走在大馬路上,就隨時想要來一杯珍珠奶茶。但我告訴自己,這樣就會違反我的飲食習慣,所以在週末的時間,這項習慣就暫時移除,可以快樂地享用任何冰冰涼涼的飲料。這樣做所獲得的滿足與快樂,比每天習慣來一杯飲料還要多,甚至會讓我期待那一天的到來!

那平常不能喝甜的飲料時,不就更痛苦更難耐?

這就是習慣的影響力,我已經習慣自己每天不喝甜的飲料,又怎麼會感到痛苦呢?就算我每天習慣喝上一杯,那樣所獲得的快樂感,並不會比一周喝上一杯還要快樂,因為我的身體只會覺得稀鬆平常。
快樂法則:保持習慣。

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份

快樂法則: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份。
上週五主管把我叫進他的辦公室,希望我能夠在8月初把手中的APP專案完成,當時我只淡淡的回了他一句:「那勢必要把一些功能拔掉,才有辦法如期上架。」

主管確實知道在這樣短的時間內,要我完成這個專案,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而我也直言,把事情做完與做到好是兩件事情,主管也相當同意我,在這樣的共識之下,我要列出八月初無法完成的功能,然後再來進一步討論。

放空了兩天假期,一直到昨天,當我列出所有功能與時程表時,我意識到要完成所有的功能確實是有機會的,只是這將會是奮鬥不懈的一個月。

我一直在想,工作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老闆?

只是為了錢?

只是為了完成老闆的點子?

而老闆做專案也是為了能夠賺到錢,到最後的結論依然還是錢。的確,我們工作確實是為了餬口,但如果這是很大一部份的話,那就再也無法從中獲得快樂,每天依舊是憂鬱的一天。

從我手中完成的案子,如果是混過去,功能堪用就好,不要有重大問題就好,那也不會有多大的意義。如果連自己做的APP,自己都不會去使用的話,那還需要期待別人去使用它嗎?

於是我把這個APP專案當成生活的一部份,清晨起床、中午休息、晚上睡前都一定會去開啟它,使它對我黏著性提高,那就自然而然會去喜歡,雖然整體性的規劃與界面都是出自於別人,但自己也是參與的一份子,也是催生者之一,做到完已經不能滿足,勢必要做到好。

昨天接近中午時間,我在Email上寫:「依照我的預估表本專案可以及時完成…」,按下送出。

克服自己的懶惰,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份,這是快樂的不二法則。

快樂生活計劃

這些也只不過是我人生之中一直在追求的事情,
只是我以前都不知道而已。
今天之後,這個部落格將正式命名為快樂生活計劃,用以記錄自己生活的一切,但只憑記錄生活對我來說好像少了一點什麼,如果只是記錄旅行、美食、工作或生活,那就只是單純記錄而已。

我必須要尋找每件事情的最根本,我為何需要工作?我為何需要旅行?我為何需要社交?就真的只是基本的需要而已嗎?

探究每一件事情的背後原理,也只是一種人性,而這種人性就是要獲得快樂。
獲得快樂是一件既複雜又簡單的事情。

也許是霜淇淋,就可以消除夏日午後的煩躁感,當下獲得快樂。

也許是累積許久的工作進度,一旦完成最後的關卡,就可以消除多日來的壓力,當下獲得快樂。

簡單或複雜,單憑事物的複雜性。所以換句話說:生活要快樂,也就是生活要簡單,越簡單的生活越容易感到快樂。

所以,只有兩個原則:
  • 生活簡單
  • 追求快樂

只是看而已嘛

只是看是無法進步的。

就像看電視、看電影一樣,我們一直吸收外界給我們的資訊,雖然當下以為學習到了,但也只是短暫的記憶,過了幾天之後就會忘記。還有一種是複製貼上的後果,因為資訊時代,人人都有終端設備可以讀取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,雖然複製貼上省下不少的時間,但後果就是那也只是看而已,完全沒有任何的吸收。

要讓大腦記憶所見所聞,唯一的步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一次。

方法是用講的或用寫的,但也不是照抄的方式,而是精神與注意力的完全集中,一口氣把要記憶的東西講或寫出來。一來是可以確定它已經在腦海裡暫存,二來是重新詮釋的時候,它已經被搬移到深刻記憶區去。這也是為什麼小的時候,老師要用罰寫課文100遍這種方法。

影像的東西雖然令人感興趣,但長時間下來,卻壓根一點記憶也沒有,以為自己已經看過,卻偏偏一點記憶也沒有。不信的話去把半年前看過的電影拿來看一遍,一定會發現,為什麼會對這個場景一點記憶也沒有,但電影的劇情卻是滾瓜爛熟,因為電影劇情已經被大腦轉換成文字,所以我們才會對一部電影的劇情熟悉,而對場景陌生。

所以下次用眼睛看這個世界的時候,遇到值得留下來的事物,別在只是複製貼上到自己的檔案夾,然後自以為的擁有一個數位資料庫,而在腦海裡卻只是空無一物。

重新再出發

本週重新再出發,換了一個新的工作,也換了一個腦袋。新的工作必須要有新的思維與決心,不能再像以往一樣混沌過日子,有的時候放空一下,一天就會這樣過去。新工作的第一個專案必須要在三個月內完成,這告訴了我每天都要有進度,每天都必須有所進展,事情才會順利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