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是30天


30天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?

是一個月?是一年的1/12?還是得過且過,每天都等著發薪水的那一天?

我們會每天習慣吃飯、洗澡、睡覺,為什麼不會習慣有產出?因為習慣是一種養成,必須依靠時間來達成的一個特徵。從小到大,父母讓我們養成吃飯、洗澡、睡覺,所以長大之後,自然而然會繼續按照這個習慣來生活。所以也表示,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每天做,做久了就會變成一種習慣,只要有一天沒有做,身體就會變得很不習慣。

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?

我有。

以前冬天的時候,已經養成每兩天就會去游泳,只要有一天沒有到去游泳池報到,就會有一種很想要跳進游泳池的衝勁。這個習慣養成半年之後,休息了一個月之後,就很難再繼續。因為習慣已經中斷,一旦中斷,就很難回復到保持習慣的那種狀態。

當然,這當中還牽扯到人性,因為人性是懶惰的,就算是簡單的事情,但要保持天天做的狀態,就會變得很難,難在繼續堅持,以及克服自己的惰性。

在行為心理學中,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,稱之為21天效應。也就是說,一個人的動作、或想法,如果重覆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。

21天換算成週數是3週,只要跨過三週障礙,習慣就會養成。既然習慣已經養成,那再加上幾天也不為過,所以我提倡30天的做法,在30天內完成一個專案。

但要在30天完成一件事情,也是非常困難的,這件事情必須是自己的興趣,或者有一項誘因。

興趣大家都知道,對某件事情有一種狂熱,只要一想到,就會興奮,恨不得馬上開工。而誘因,可能是獎項、比賽、或者犒賞自己。如果結合興趣與誘因,加上21天效應,那成功的機率就會增加。

完成某件事情之後,給自己買一個想很久的包包、電腦或出國旅遊。小時候考試的時候,父母或老師不也都是這樣激勵我們嗎!?

再來的問題就是,我要做什麼?什麼才是我的興趣?我想要留下什麼?

0 意見 :

張貼留言